学院首页 微信公众号
院长信箱

今天是

你的位置:首 页 > 教学研究 > 正文

追寻理论的实践源头和思想源头 理论学习有收获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19-06-20 17:30    阅读次数:    选择字号:T|T

任何理论都有其实践源头和思想源头。因此,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中,深入学习、切实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要追寻其产生的实践源头和思想源头,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思想的本质,切实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而这,无疑要循着这一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同志的个人因素去追索。

这是因为,一种思想体系的产生,离不开个人的智慧与努力。共产主义政党诞生以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每一个发展与丰富,固然充满着集体智慧,但领袖人物从中所起的作用则是至关重要的。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如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巨大理论勇气、超凡政治智慧、远见卓识和战略思维,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华。

特别是,当我们看待一个科学思想体系的产生时,不能孤立地看,要联系地看;不能片面地看,要全面地看。一个科学思想体系的形成,绝非偶然,总是要有一个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过程。通览“博观”是前提,精炼“约取”是目的;长期“厚积”是基础,快速“薄发”是结果。这就如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于马克思、恩格斯两人积极投身于政治斗争、工人运动和科学研究,用了几十年时间,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博观”,从而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也如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并非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而是从大革命时期就开始“厚积”,从而推出毛泽东思想。在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我们联系起来看、全面地看,就会明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有着极其深厚的实践源头和思想源头,也就会明晰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何以能够快速形成了。

就其实践源头和思想源头来说,我们应着眼于以下重要因素:

第一,从习近平同志丰富的阅历看。

有道是:阅历就是财富。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前,既有下乡知青的艰苦磨练,又经过部队锻炼;既在内陆农业地区工作,也曾在沿海地区工作;既主政过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也主政过省会城市;既当过一省之长,也当过省委书记,还主政过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既有在地方各个层级直接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经验,又有在中央最高层谋划和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和经验。如此丰富阅历,累积了极为厚实的从政经验。在河北省正定县任县委书记期间,他走遍全县200多个自然村,扛起了治理当时有名的“高产穷县”的重担。治穷,他从抓多种经济发展、富民入手;治懒,从抓干部作风入手;治愚,从抓教育、抓人才入手。他要求大家围绕“看、用、养、招”四个字做文章,说道:看待人才贵乎正,使用人才贵乎当,培养人才贵乎周,招聘人才贵乎广。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当时的正定县引来大量人才。“高产穷县”的状况很快有了改变。

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历史前进的巨浪浩浩汤汤。这是治国理政千古不衰的主题。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必须要有丰富的阅历,特别是“郡县治”的经历,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以发展丰富。我们看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早已萌生,在当年正定县,他提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宁德,他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在浙江安吉,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工作六年,《之江新语》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怎样为人、怎样为政、怎样为官,“心无百姓莫为‘官’”以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扬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等等,都已萌生。而这些,为其到中央工作、为其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哈萨克斯坦共产人民党中央委员会书记阿依肯·科努罗夫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的从政经历都是从基层开始,他们熟悉群众,了解人民疾苦,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执政党的根本区别。”

第二,从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亲身实践和领导看。

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成为改变中国、影响世界、“当今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习近平同志从政起步于改革开放初创之时,从一开始,就始终工作在改革开放第一线,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中各种思想的交汇碰撞,不管在哪个地方、哪个层级、哪个岗位上,他都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和领导者,都留下了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成果。比如,20世纪80年代初,他在河北正定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时,这个县是冀中平原落后的农业县和典型的内陆县。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真刀真枪地做改革开放的文章,提出“改革戏必须大家唱”“要做改革的拥护者,做改革的实践者,做改革的清醒者,做改革的保护者”,强调“商品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经济”。他率先实施一系列改革开放举措,从开启河北省“大包干”的先河、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到力排众议建“荣国府”、抢救古树古寺古城墙、发展旅游业,探索“中国旅游正定模式”,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新路;从大念“人才经”,亲自向全国发出100多封“求贤信”,邀请包括华罗庚在内的50多名全国知名专家担任顾问,到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和世界科技发展,带队到美国考察农业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一个敢作敢为的地方领导者推动改革开放的历史担当、非凡勇气、创新精神、务实作风。在正定的这些思路和举措,这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感悟,这些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优秀品质,都成为积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来源。

再比如,2002年11月,他转任浙江省委书记,明确提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倡导“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坚持“接轨上海、借‘海’出海”,坚持经略海洋、港通天下,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制定实施作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总纲的“八八战略”,推动浙江从经济体制改革一马当先,走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改革全面推开。到上海工作后,赋予上海城市精神“开明睿智、大气谦和”新内容,强调要把上海放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不遗余力地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推进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国际化,推动上海更好服务长三角地区、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这一时期,是习近平同志政治家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

第三,从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深刻了解看。

谁也无法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个科学思想体系的诞生,必须面对中国实际,对中国社会各阶层有深刻了解,如同当年毛泽东同志投身革命从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入手一样,习近平同志从当农民开始,从最基层起步,各个层级都有经历,因而他对于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深刻了解,这对于其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工人阶级现状如何,中国农民阶级境况怎样,中国知识分子作用发挥如何、中国军人价值观怎样,中国富裕阶层是怎样富起来的、贫困阶层的穷根在哪里,对此,习近平同志都进行了透彻了解。

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对于农民,他最为牵挂。每次考察,只要到农村,他总是要到农民家里嘘寒问暖,揭开锅盖看看吃得怎么样,算算收支了解家庭经济状况怎么样,询问医疗有没有问题、孩子上学是否困难,关心农民兄弟的衣食住行用。“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一户不能少、一个不能落。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亲自研究、指导和推动了一大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项目的实施。特别是他在调研基础上,亲自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党中央、国务院据此推出很多政策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00多万,创造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这如果没有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深刻了解焉能做到?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深刻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便具有扎实的基础。

第四,从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民情民愿的真实把握看。

一个政党在某一时期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一代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都是由当时的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决定的。科学思想之所以科学,是因为发于民、为于民,脱离于民的理论、思想,不为民所接受的理论、思想,是没有任何用途和前途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之所以成为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从根本上说,就在于这一思想发于民、为于民。而发于民、为于民,又在于习近平同志对中国民情民愿的真实把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当代中国最大的,也是最实际的民情民愿。习近平同志真实地把握住了,因而在其思想体系中,突出出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两个阶段”安排,无不凸显民情民愿。特别是他的“人民利益观”,向国人清晰地表明“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他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不断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民愿、民生得到高度重视和厚重阐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工作导向与实绩的显著标志,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

第五,从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矛盾和问题的明察秋毫看。

我们党一直在倡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的立足点,就在于要从解决中国矛盾和问题出发,就在于是从中国矛盾和问题出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也恰恰如此。以分析矛盾相生相成、以解决矛盾共进同行,扎根于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聚合了近14亿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具有无比深厚的现实基础、十分鲜明的实践特色。例如,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面对如此矛盾与问题,国内悲观情绪不少,国外唱衰调门更高。要辩证思考,正确对待。

习近平同志明察秋毫,适时提出经济新常态,并要求全党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诞生了,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措施落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正在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在从规模高速度型转向高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正在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正在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使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在顶住巨大风险压力、攻坚克难中上了新台阶,我国经济正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开创了稳中求进的新格局,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对世界经济贡献率高达30%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

第六,从习近平同志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前瞻思考看。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在于他能够立足本民族现实、谋划本民族未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是如此;毛泽东的解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是如此。“接力棒”传到习近平同志手中,中国的未来走向何处、民族的未来如何发展?习近平同志以极大的勇气和担当,既植根于历史的中国,立足于现实的中国,又放眼于未来的中国,大智慧谋划大战略,大手笔续写大文章,提出一系列立足当今、着眼长远的利国利民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世界一流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无一不是既立足于中国现实需要,又面向民族未来前景的战略谋划。而由“三步走”的战略实施进而成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阶段”安排,这种“接力赛”式的谋划民族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显现得耀眼夺目,而这,也显现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伟大抱负和高瞻远瞩。

第七,从习近平同志浓郁的问题意识看。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挑战是强者的机会;成功发源于问题,强者成功于挑战。习近平同志以其对党和国家极端负责、对人民大众极端负责的使命担当,怀有浓郁的问题意识,正视而不回避问题、解决而不敷衍问题,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部署任务,几乎都要讲问题,直奔主题、直面问题,从不凌空蹈虚。瞄着问题去、奔着问题来,把认识和化解矛盾、发现和解决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解决问题要针锋相对,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解决什么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我们看到,在这一新思想体系中,治党治军思想占有极重分量,而治党治军思想的形成,又恰恰是出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前的一个时期,市场经济的利益交换原则渗入党内政治生活,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管党治党宽松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已经发展到了再不解决就可能江山变色、人民根本利益丧失、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重蹈苏东覆辙的地步。党的十八大后,鉴于党内状况、鉴于问题的严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勇气和担当精神,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开始了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再塑肌体、再塑形象,首先是以壮士断腕之决心,坚毅担当、铁腕反腐、凝心铸魂、正风肃纪,“打虎”“拍蝇”“猎狐”,三招并发,重锤之下,火光四射;其次是党内教育接连开展,为全党同志“补钙”和“加油”,坚定全党的本色初心;第三是紧紧抓住党内突出问题,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第四是制度建设持续加强;第五是瞄准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个关键,特别是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通过巡视等一系列创新性“组合拳”,探索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效途径,向着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目标砥砺前行。这是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的锐变,这是一个国家朗朗乾坤的希望。也正是党内腐败愈演愈烈这一严峻问题的倒逼,使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痛下决心,自我革命、自揭疮疤,使得新形势下怎样建党、建成什么样的党的思想得以丰富与发展。

军队建设亦然。也正是面对郭伯雄、徐才厚给军队带来的严重影响,面对军队价值观的严重扭曲,作为中央军委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反腐败、大刀阔斧搞军改,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等理念相继诞生,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在此引领下,“人民军队实现了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人民军队重整行装再出发,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虎虎生气、堂堂正气、融融暖气布满军营。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撼山易撼解放军难!人民解放军可以打败任何来犯之敌!

第八,从习近平同志对世界形势的精准分析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毛泽东同志早在1921年就说过:“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近百年后,在中国真正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时刻,习近平同志明确地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由于新一轮权力转移的出现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国主导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存在的弊端愈发凸显,进而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尤其是随着当今世界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气候变化、难民问题、打击恐怖主义、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增多,为适应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要求,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因此,各方要求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呼声日益强烈。习近平同志对此进行了精准分析,豪迈自信地提出“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阶段新形势,致力于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目标、发展道路等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建立更为合理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等方面,习近平同志都提出了新理念和新思想,从而不仅深化了全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也丰富了他的新思想。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在对世界形式精准分析之后,得出的源自中国、普惠世界,功在当今、利于久远的大倡议、大谋略。

第九,从习近平同志厚重的理论造诣看。

习近平同志在其丰富的阅历中,结合从政实践,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学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说,运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等,把握时代大趋势,回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治国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说,厚重的理论造诣在其新思想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比如,在国家学说方面,马克思、列宁,都有诸多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和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在内的一整套的制度和制度体系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治党治国治军、管理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事务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提出来的,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我们全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性贡献。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理论,也为一些国家的探索和对历史经验的反思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有位境外共产党领导人这样说:“过去中国人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我们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当前只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